我的出櫃日記:信仰不能阻止我獨立思考

分享人/P的生命自述

  P成長在有宗教背景的家庭,父親的家族信仰的是天主教,連帶母親和孩子們一起加入教會。在她成長的期間,宗教信仰與她形影不離,除了家庭、教會以外,就讀的也是帶有宗教色彩的學校。儘管如此,天性率直的她在成長時並沒有因為同志身份感到困擾;對她而言,喜歡一個人並不在於那個人的性別,只是剛好同樣是女生而已。懷抱這樣的心態,她順利談了幾場戀愛,也受到同儕的支持與保護,只是她心底知道,總有一天必須要面對家人與他們的信仰。那一天,她終於帶著女友回到家中提親。

自我認同

  對我來說,確認性向和性別認同並不是太困難的過程。小時候我就察覺自己喜歡女生,但是那時候大家都是朋友,只是自己對某個女生有多一點的好感,也不確定是不是戀愛,總之就是對這個人有興趣,想要多瞭解她一點。那時候也有喜歡男生,所以並沒有對性傾向太過糾結,總之就是很單純的喜歡這個人,而不是喜歡特定的性別。

  國中的時候,我第一次和女生交往,兩邊的朋友圈都知道我們在一起,也都不覺得奇怪。那時候的學校規模大、學生多,一看就長得很T的女生大有人在,大家也都相處在一塊兒,並沒有什麼刻板印象的排擠或霸凌。倒是有位同學說過她不喜歡同性戀,所以我就比較留心,避開這個話題;後來我告訴她自己和女生在一起,也很直接地問她:「你不是不喜歡同性戀,怎麼會繼續和我來往?」她也只是回答:「啊我們就是朋友啊,也沒有辦法。」

  高中的時候專注於課業和友情,比較沒有談戀愛。我讀的是女校,什麼樣的女生都有,從外表非常女性化到中性打扮的,有個性纖細敏感的,也有像我這樣性格大喇喇的。雖然如此,我在那段時期是比較焦慮的,因為要和一群青春期的女生相處,必須注意的事情格外多,一不小心就會陷入人際關係的危機(笑)。雖然學校因為宗教背景的關係比較保守,但是因為女孩子真的太多,各式各樣的人都有,大家也都知道有些同學是同性戀,所以倒也不見怪。

  總之成長中沒有遇到太多的困難,我自己也沒有覺得有什麼問題,或感到不舒服。算是比較遲鈍吧(笑)。

  我真正察覺到所謂的性別意識,是在大學時踏入性別社團。我加入的是成功大學的TO・拉酷社,這個機緣也很奇妙,是我和姊姊在週末參加完教會活動後,我們去成功大學閒逛。我並不是成大的學生,那時候剛好是他們的社團博覽會,因緣際會之下,我來到TO・拉酷社的攤位,覺得內容非常有趣,從此便跨校去參加社團活動。我的性別意識是從那時候開始才逐漸啟蒙,但是就像初嘗禁果的夏娃一樣,我開始體會到美好的事物,也意識到醜惡的真相。

家族信仰

  在我成長的期間,影響比較大的是家裡的信仰。我們家信仰的是天主教,也因為宗教信仰的原因,我自己面對長輩趨向保守,知道他們可能不接受同性戀,所以不會跟他們講自己的事情。記得以前失戀的時候,就算全家人聚集在客廳,一起看著電視有說有笑,但是我卻不能跟他們說我失戀的事情,必須自己消化悲傷的情緒。感覺是有點寂寞吧。

  但是家中有位對LGBTQ族群相對友善的姊姊。姊姊可以說是我成長的後盾,讓我在認同萌芽的時候,有著支持自己的力量。姊姊應該是家中最早知道我的性向的人,國中時交往第一任女友,印象中我們並沒有提起這件事情,只是當時兩人住在同一個房間,秘密大概也藏不住,就彼此心照不宣,她也正常地對待我。

  姊姊對LGBTQ族群的友善與開放,到後來甚至表現得比我還要激進。像是台灣推動同婚法案的期間,姊姊更是大力支持、四處連署。有一次我真的忍不住問她:「你一個已婚的異性戀,為什麼要這麼支持同志?」她回答我:「我認為一個人不應該因為性傾向,就受到他人的攻擊。」

  說來說去,或許還是宗教的理想支撐著我們。在聖經的故事裡頭,耶穌基督曾護著妓女,對著眾人說道:「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,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。」我覺得信仰都教會我們一些事情。

  雖然有的朋友會覺得教會對同志不友善,但我覺得要看遇到什麼樣的人。宗教教導我們的是待人處事,要良善、要體諒、要助人;但是要如何實踐宗教的理想,都是人的事情。即使我從小對教會的認同度就不高,但還是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,從中學習到一些正向的事情。我覺得宗教的理念是好的,不好的是誤用宗教的人們,因此我們大可不必利用彼此的身份互相攻訐。

性別啟蒙

  回到與家人的相處,前面有提到我的性別啟蒙,是在就讀大學的時期。當時我參加性別社團,時常關心社會運動,又與第二任女友交往,開始有許多新的觀念和體驗進到我的生活;但也是從那時候開始,我和家人的價值有許多衝突,時常感到控制和不理解而互相爭吵。

  為了不要繼續和家人衝突,畢業以後我決定自行獨立,搬出家中努力養活自己。我很感謝自己做了這個決定,讓我在很多事情上面可以不用妥協。當然不只是性向的問題,一開始我就不是為了和女生交往搬出去住,而是希望能夠脫離家中的期望與掌控,有自己的發展空間。回頭來看,我很高興我努力做到了,由於經濟獨立、思考獨立,和家人保持客觀的距離相處,現在才能抬頭挺胸地做自己。

  但是我的同志身份一直沒有告訴父母,也覺得沒有必要。中間經歷過幾任女友,心裡雖然抱持著對於結婚的期望,但基於當時的社會風氣也是消極面對,而在當年同婚法案通過以後,也終於看見結婚的可能。

在和老婆交往的時候,我們就有討論結婚的事情,雖然我們完全可以跳過家人,直接去戶政事務所登記結婚,只是我的心底還是希望父母能夠見證我們的婚姻。於是我們協議,打電話約了我的父母一起吃飯,要和他們當面報告這件事情,並請他們在我們的結婚證書上簽名。

成立家庭

  決定要做這件事情,我非常地緊張。我和媽媽事前電話說明,再由媽媽向爸爸轉達,但是我完全不知道他們當天會有什麼反應。

  時間來到聚餐的那一天,我特地買了喜餅帶著老婆回到家中,和我的父母一起吃飯。吃完飯後,我就將預先準備的結婚證書拿出來,向他們正式報告結婚的事情,並請他們在證婚人的地方簽名。這算是我第一次正式的出櫃,記得當時非常尷尬和緊張,很擔心他們會直接翻桌離開之類的。

  幸好,我的父母並沒有出現戲劇性的反應。他們很自然地和我們說明結婚要注意的事項,如何經營婚姻、如何處理財產,用他們的人生經驗和我們分享,傳承我們應該如何成家立業。最後,我爸終於在證婚人的欄位簽下他的名字。當時我非常感動,有一種終於被認同的感覺,開始有家可回的感受。

  至今那個結婚證書我還裱框放在家裡(笑)。

  現在,我和老婆雙方的家人都處得很好,她的父母待我像自己的小孩,我爸媽也漸漸習慣我的伴侶。我們就像一般的夫妻一樣,要面對經營家庭的事務,也有很不容易的地方,但是都可以比較坦然和家人討論。雖然因為家族信仰的關係,爸媽面對其他親友還有許多需要跨越的檻,但我想,未來我們會一起努力經營的。

更多基地消息
Skip to content